立秋后,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。初秋时节,一是自然界的阳气由盛转衰,昼夜温差增大,早晚渐凉,燥气初显;二是此时仍处于三伏天,暑热未退,湿气仍盛,所谓“秋后一伏热死人”,高温湿热持续,人体易感闷热疲惫。
初秋时节,燥气与伏暑相交,若体内燥湿调节正常,则不易生病;若本身属于肾燥脾湿体质,则容易犯腰痛,最近诊治的Z先生、L女士两例急性腰痛都是如此。
58岁的Z先生有4次肾结石微创手术史,最近抬东西时突发腰痛,直腰和转侧困难,且小便多;60岁的L女士有3次肾结石微创手术史,有10余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病史,近两日拖地时突发腰痛,弯腰及转侧困难,且卧寐不安,难以入睡,治疗均予以针刺脐周四边穴、气海、大钟、太溪、照海等阴经穴位益肾润燥、通脉和里,以及申脉、后溪、手三里、合谷、足三里等阳经穴位通阳祛湿、舒筋解表,并配合内服中药芡实、白术、薏苡仁、怀牛膝、杜仲、秦艽等益肾健脾,祛湿润燥之品,病症均得到明显好转。
肾燥、脾湿是如何产生的?
展开剩余46%关于肾燥: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、久病伤阴、房事不节、过食辛辣温燥食物、久病失治等,易耗伤肾阴,引发肾燥。
关于脾湿:分外湿和内湿。外湿主要是由气候潮湿、淋雨涉水、居住环境潮湿等外部因素引起。比如,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,人体就容易受到外湿侵袭。内湿大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,尤其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,导致水湿内生,例如,过食生冷、甜食油腻等,都可能损伤脾胃,从而产生内湿。
日常调养需要注意哪些?
中医认为,肾恶燥,脾恶湿。如预防“肾燥”,秋季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,如银耳、黑芝麻、莲藕、梨、百合等;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;适当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,促进气血运行。
如预防“脾湿”,气候潮湿季节,注意防潮;饮食清淡,少吃生冷油腻;可适当食用健脾利湿食物,如山药、薏米、芡实等;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思虑过度。
中医强调“天人合一”,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体,有助于维护脏腑健康。若有相关症状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调理。
中医针灸主治医师、中医全科医师 胡云鹏(郴州)配资网站排行
发布于:湖南省深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